探訪屏東縣霧台鄉大武部落 2013.12.10 星期二 晴
【精彩影音 先睹為快】
從高雄往東行駛台24線公路,途經三地門(至霧台鄉必經之地),參觀地磨兒藝術園區,在三德檢查哨(海拔523m)登記個人資料後,使得進入霧台鄉境內。位於台24線32K的谷川大橋(102.10.05通車),事隔二個月,阿盛再度和它見面了,美麗身形依然那樣吸引人,只是今天拜訪的主角不是它,而是位處於偏遠高山深處的霧台大武部落(Labuwan)。
自從八八風災過後,大武村主要對外橋樑斷了(霧大二號橋),通往佳暮部落的聯絡道路也塌了,大武聯絡道路幾乎柔腸寸斷,頓時成孤島,村民無語問蒼天,災後居民進出部落可說是困難重重啊,在一切希望快熄滅的同時,因為靠著政府團隊與部落族人的努力不懈,這條大武通往霧台的聯絡道路,終於全線修復完工(霧大二號橋也即將竣工)。
霧台鄉,是屏東縣地勢最高的行政區域(海拔高度約1,000公尺),居民幾乎為魯凱族人,鄉內有霧台、好茶、阿禮、吉露、大武、佳暮等六個部落,村莊隨處可看到石板屋、牆及石板圖騰等魯凱族文物。說到霧台大武部落,阿盛第一次造訪,一路走來,心裡充滿著期待與好奇。
經過霧台鄉公所不久,在台24線38.9K叉路取左下坡,行駛霧臺-大武聯絡道路,迂迴曲折、崎嶇陡峭的小山路,顛簸程度快讓人吃不消,續行約7公里,可看到尚在興建中的霧大二號車行懸索吊橋,來往車輛須行駛溪床便道(隘寮北溪),經過部落迎賓牌樓,大武部落即在眼前。霧台大武村,分為東川部落(上大武)和小山部落(下大武,地勢較低),居民總戶數約一百來戶。不過,聽剛才送信的郵差先生表示(每隔三天,從三地門郵局騎車過來),雖然部落建築屋舍有一百多戶,但因受到八八風災的肆虐,實際住在這兒的戶數大概僅二十幾戶而已,大部份的村民都已移居至長治永久屋,他們只有大型祭典或聚會才會回來整理大武家園,霧台國小大武分班也因交通不便及人口外流之故,暫時廢班,學童現在已安排到霧台國小上課。
這次探訪大武部落之行,非常愉快順利,除了體驗到魯凱族部落特色魅力,還參觀了峨格藝術工作坊;欣賞崇山峻嶺壯麗之美,再來碗神山愛玉冰,哇~!收穫滿滿,讚啦。
↑ 屏東三地門的土芒果開花期比臺南玉井稍早二個月
↑ 圖片中躲隻小鳥喔(好像是綠繡眼)
↑ 目前芒果青當地(三地門)售價為50元/台斤
↑ 正黃土芒果售價為150元/台斤 (物以稀為貴)
↑ 橫跨隘寮溪的三地門大橋 (台24線20.5K處,民國82年10月竣工,時任屏東縣長為蘇貞昌)
↑ 三地門采風廊道 (台24線21K~22K處,民國90年12月設置)
↑ 三地門采風廊道‧雕刻藝術 (南部的魯凱族、排灣族最為擅長)
↑ 地磨兒藝術公園,位於台24線公路23.5K處。
↑ 「地磨兒」是排灣族語「三地門」的音譯
↑ 地磨兒藝術園區入口處 (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的藝術創作「小鹿的家」)
↑ 地磨兒公園是一處充滿綠意的藝術公園,也是三地門鄉舉辦活動或舉行祭典的場所,園內有森林公園、登山步道、生命舞台、祖靈柱、通天梯、灶、瞭望台...。
↑ 通天梯
↑ 通天梯 (排灣族文化藝術)
↑ 地磨兒藝術園區
↑ 地磨兒藝術園區 (生命舞台)
↑ 地磨兒藝術園區 (灶)
↑ 地磨兒藝術園區-祖靈柱 (祖靈柱上雕刻著十朵百合,一朵百合代表一個村落,它象徵著原住民所凝聚的向心力)
↑ 利用當地石板建材構成的階梯
↑ 三地門達瓦達旺教會成立於1949年,2008年蓋新教堂,2011年落成,達瓦達旺有「團結、合作、向前看」的意思。
↑ 台24線26.8K處的三德檢查哨,登記個人資料後,使得進入霧台鄉境內。
↑ 台24線公路 30.4K處 護坡工程
↑ 向辛苦的勞工們致上最崇高敬意
↑ 台24線公路 32K處的 霧台谷川大橋 (102.10.05通車)
↑ 霧台谷川大橋聖誕樹
↑ 台24線32.6K處的霧台鄉迎賓塑像
↑ 霧台鄉處處高峰峻谷
↑ 霧台鄉地勢峰巒起伏、懸崖峭壁,平均高度海拔約1,000公尺以上。
↑ 霧台的天空
↑ 鳥瞰霧台谷川大橋
↑ 霧台沿途壯麗景致
↑ 寒冬的豔紫荊
↑ 神山部落遙看佳暮部落
↑ 佳暮部落
↑ 佳暮部落建築在山脊稜線上,地處邊坡坍塌危險位置。
↑ 神山社區為霧台鄉行政中心所在地
↑ 由此石碑地標左轉下坡,可前往神山瀑布。
↑ 神山部落美麗景致
↑ 魯凱族與生俱來的藝術天賦,充分表現在居住的環境中。
↑ 位於神山巷的霧台鄉公所
↑ 霧台鄉公所旁的原住民裝置藝術
↑ 魯凱族塑像藝術
↑ 霧台鄉內有霧台、好茶、阿禮、吉露、大武、佳暮等六個部落
↑ 霧台魯凱族人天生個性開朗
↑ 屏東霧台(針織)與臺南安平(梳妝)的老伴藝術塑像,其創作背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。
↑ 屏東霧台(針織)與臺南安平(梳妝)的老伴藝術塑像,其創作背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。
↑ 陶甕藝術
↑ 過了霧台鄉公所不久,在台24線38.9K叉路取左下坡(霧台大武聯絡道路),是前往大武部落的方向(約7.5公里)。
↑ 蕭瑟之美
↑ 沿路相伴的五爪金英 (王爺葵),花期約在每年的十月至隔年的三月。
↑ 自從遭到八八風災蹂躪後,青翠山巒猶如得了癩皮病,變成滿目瘡痍。(順向坡河岸,地質條件差,容易崩塌滑移。)
↑ 前往大武部落的道路
↑ 霧大聯絡道路,迂迴曲折、崎嶇陡峭的小山路,顛簸程度快讓人吃不消。
↑ 道路每況愈下
↑ 續行約7公里,可看到尚在興建中的霧大二號車行懸索吊橋,來往車輛須行駛溪床便道(隘寮北溪)。
↑ 大武部落隘寮北溪河谷風光
↑ 大武橋橫跨隘寮北溪
↑ 尚在興建中的霧大二號橋(長約180公尺),橋柱及桁架部份已陸續完成,施工團隊正積極趕工中,預計明(103)年春季前完工,以解除莫拉克颱風災後所造成孤島的威脅。
↑ 大武社區迎賓牌樓 (正面入口)
↑ 大武社區迎賓牌樓 (背面出口)
↑ 右轉為通往佳暮部落的聯絡道路(目前中斷)
↑ 極富魯凱族特色的路標
↑ 大武社區是霧台最深山偏遠的部落
↑ 霧台鄉大武村地理位置圖
↑ 東川部落(上大武)
↑ 小山部落(下大武)
↑ 小山部落,地勢較低。
↑ 霧台鄉大武村的門牌有「巷」沒有「路」
↑ 大武村村長(彭玉花)充當解說員,賣力述說大武村的過去與現在。
↑ 臺北報社記者訪問大武
↑ 大武村百年老樟樹
↑ 小山部落,為大武村行政中心。
↑ 學生人數曾高達80多人的霧台國小大武分班,如今因交通不便及人口外流之故,暫時廢班,學童現在已安排到霧台國小上課。
↑ 人去樓空的閒置校舍
↑ 小山部落基督教堂
↑ 月桃(Alpinia speciosa)的莖能製成月桃蓆,原住民婦女用姆指順勢將莖稈撥開成寬約2.5公分的片條狀,捲圈曬乾後成為編織的材料。
↑ 白鶺鴒
↑ 這次探訪大武部落之行,非常愉快順利,除了體驗到魯凱族部落特色魅力,還參觀了峨格藝術工作坊。
↑ 大武村雕刻藝術家石寶德先生 (峨格 拔沙根 Erger Basagen)
↑ 大武村居民的住家,每間都有它們自己的家名。
↑ 原住民傳統木雕、石雕藝品擺滿整個客廳。
↑ 青銅刀、陶壺是魯凱族人結婚時必備的聘禮
↑ 參觀完大武村小山部落(下大武),行駛這條山麓小徑,繼續前往東川部落(上大武)拜訪。
↑ 莫拉克風災摧毀了小山部落與東川部落的聯絡橋樑(霧大三號橋),因此臨時搭建簡易的吊橋。
↑ 臨時吊橋可提供小山部落與東川部落居民簡易通行
↑ 通過霧大三號橋旁的臨時橋樑,即可抵達東川部落(上大武)。
↑ 東川部落迎賓塑像 (入口)
↑ 大武部落集會所 (東川部落)
↑ 月桃莖稈製作出來的各種手工藝品
↑ 從東川部落遙望俯瞰小山部落及興建中的霧大三號鋼箱型梁橋(長約70公尺)
↑ 東川部落巷弄景觀冷清
↑ 儘管居住社區的人口稀少,但聖誕節裝飾依然應景登場。
↑ 百合花被魯凱族人視為聖潔、神聖、高貴、堅貞的象徵,對於百合花的敬愛,已經提昇至精神上的領域。
↑聽前來送信的郵差先生表示(每隔三天,從三地門郵局騎車過來):雖然部落建築屋舍有一百多戶,但因受到八八風災的肆虐,實際住在這兒的戶數大概僅二十幾戶而已,大部份的村民都已移居至長治永久屋,他們只有大型祭典或聚會才會回來整理大武家園。
↑ 東川社區的天主教玫瑰聖母堂
↑ 大武東川社區的玫瑰聖母堂大門
↑ 東川社區玫瑰聖母堂
↑ 東川部落的崖邊涼亭
↑ 回程在神山社區的「神山愛玉冰」歇腳
↑ 霧台的神山愛玉口碑好,用心看台灣、食尚玩家…等節目曾採訪過。
↑ 來碗綜合口味(綠豆+小米)的招牌愛玉冰
↑ 愛玉果實長這個模樣
↑ 石板上的「神山愛玉」藏頭詩,聽說是兩位遊客在留言簿上的留言,老闆覺得內容很有意境,因此將它刻在石板上,讓遊客一起分享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