拜訪鹿谷小半天風景區 (2014.10.26)
造訪溪頭、杉林溪多次,鄰近的小半天風景區,阿盛卻未曾拜訪過,日前剛好看到電視的相關報導,介紹小半天德興瀑布及茂密竹林的景致,這迷人的山林風景,勾起了阿盛前往一探究竟的興趣,因此今天帶著老婆和小孩,準備來趟「小半天,玩大半天」探訪之行。
從151線9.2K處轉接「投55-1」公路(光復路),往小半天方向前行,行經投55-1線5.9K處,可看到高聳雄偉的「小半天高架橋」。斥資近五億元的小半天高架橋,橫跨北勢溪,在今(2014)年4月剛通車,截彎取直後的路段,不但可避開土石崩塌區,並可縮短行車耗時。小半天高架橋的橋頭柱及擋土牆設計有冬筍、螢火蟲、竹葉以及元寶造型的橋塔意象,整個壯麗橋樑景觀,十分特別也格外醒目,現在已成為鹿谷地區的新地標。
穿過光復路(投55-1)竹編「小半天牌樓」,不久即抵小半天旅遊服務中心及石馬公園,小半天旅遊服務中心大樓的一樓是竹筍市場,遊客中心設置在二樓(有竹藝作品展示、農特產販賣),三樓則為竹藝文化館(有竹藝DIY、泡茶體驗)。位於遊客中心旁的石馬公園,草地綠茵景致宜人,園內舖設雅石步道,並栽植河津櫻、梅樹以及櫸木…等花木,聽遊客中心的服務人員說,這裡的河津櫻,最近一兩年,每年都會開兩次花喔。
面向石馬公園,右邊道路可前往德興瀑布及竹炭窯,左邊道路則通往孟宗竹林隧道、長源圳生態步道、林爽文古戰場…。不過遊客若是乘坐大型遊覽車來的,想要到德興瀑布一親芳澤,那可要轉乘小巴接駁車唷,因為長達5.8公里的產業道路,真的很蜿蜒狹窄,不易會車。
此行感覺值得一遊的是,那翠綠鬱蔥的孟宗竹林尋幽,走在竹林步道,心曠神宜;漫步竹林隧道,浪漫悠閒。長源圳生態步道與古戰場步道兩者互通,環狀步道路程各需25分鐘,何處進入攬勝,任君選。
【精彩影音 先睹為快】
↑ 鹿谷-小半天高架橋,總高度為85公尺,為全台最高的三跨式脊背橋,橋面寬度15.5公尺,總經費近5億元。
↑ 小半天高架橋於今(2014)年4月22日正式通車
↑ 小半天高架橋採「三跨式脊背橋」工法,總長度370公尺,橋面離地約60公尺,每座橋墩基礎打入地底下的距離從40至50公尺不等,且間距達100公尺。
↑ 小半天高架橋的橋頭柱設計有冬筍、竹葉意象圖案。
↑ 鹿谷鄉小半天高架橋小檔案
↑ 鹿谷高架橋的橋頭「小半天」石碑
↑ 小半天高架橋綠美化景觀公園(停車場)
↑ 從小半天觀景臺可飽覽高架橋雄偉全景
↑ 光復路(投55-1)的竹製「小半天牌樓」
↑ 進入小半天旅遊服務中心前,發展委員會在路旁有設置簡易的咨詢服務站。
↑ 小半天旅遊服務中心大樓,一樓是竹筍市場,遊客中心設置在二樓(有竹藝作品展示、農特產販賣),三樓則為竹藝文化館(有竹藝DIY、泡茶體驗)。
↑ 遊客中心-竹藝作品展示
↑ 小半天竹藝工坊前合影
↑ 泡茶體驗
↑ 三樓的竹藝文化館(竹藝DIY)
↑ 位於遊客中心旁的石馬公園,草地綠茵景致宜人。
↑ 石馬公園內舖設雅石步道,並栽植河津櫻、梅樹以及櫸木…等花木,聽遊客中心的服務人員說,這裡的河津櫻,最近一兩年,每年都會開兩次花喔。
↑ 遊客若是乘坐大型遊覽車來的,想要到德興瀑布一親芳澤,那可要轉乘小巴接駁車唷,因為長達5.8公里的產業道路,真的很蜿蜒狹窄,不易會車。
↑ 前往德興瀑布的路上,巧遇臺灣獼猴。
↑ 路邊停車,再步行約100公尺即抵德興瀑布。
↑ 德興瀑布,高約30公尺,瀑水終年不竭。
↑ 德興瀑布,水流發源於大崙山,潭水清澈沁涼無比。
↑ 每逢假日戲水遊客如織
↑ 德興瀑布前合影
↑ 耶~
↑ 德興瀑布簡介牌
↑ 今天的天空,很好,我喜歡...。
↑ 小半天觀光導覽圖 (點選圖片可放大內容)
↑ 孟宗竹林隧道
↑ 中午在「掌櫃度假山莊」用餐
↑ 孟宗竹林古戰場(即林爽文古戰場)
↑ 林爽文事件,發生於清乾隆51年(1786),為台灣歷次反清事件中正式以天地作號召,進行反清復明為宗旨的秘密組織。本事件前後長達3年,經清廷調集10萬滿漢大軍,方之平定,清高宗將此戰役列為「十全武功記」之一。
↑ 孟宗竹林古戰場步道
↑ 真可惜,這次阿盛錯過了,「有空再來」!
↑ 孟宗竹林古戰場為環狀步道,路程耗時約25分鐘,左轉通往長源圳生態步道。
↑ 陽光灑落竹林,別有一番意境。
↑ 怎麼長的?真是厲害!
↑ 翠綠鬱蔥的孟宗竹林,美哉!
↑ 步步高升
↑ 人物、背景皆美
↑ 孟宗竹林隧道 合影
↑ 這畫面,我感覺... 好自由、好悠閒,快樂飛上天,你呢?
↑ 來鹿谷小半天尋幽,其實還可以安排到毗鄰的大崙山(銀杏林)及武岫農圃攬勝喔^^。
↑ 景致幽美的長源圳生態步道
【註】:明永曆36年(1682),先民從大陸福建渡海遷移至小半天入墾拓荒,到民國12年(1923),小半天居民日漸眾多。在此240餘年間,居民生活飲用及灌溉之水源,除少數有山泉之外,大都依靠貫穿莊內唯一的頭前溪溪水度日,故生活艱困,村婦每天不辭辛勞,除上山下田辛勤工作外,必須利用晨昏忙餘之暇,到溪邊挑水供全家飲用,整日為「水」而戰,為「水」忙。村民有感於「國無良田不能富民,無沃土不可以久寓」。唯山高而水深,地窄且人稠,山林產物惟賴荒丘,數畝潦田而已,百姓何以生存,子孫如何繁衍,每每睹物傷情,腸迴百結。集結村民,幾經三思商討,登高眺望,親臨踏勘後,共推林約、李陽為代表,邱錦岳、張如切、劉進、林烏棕、林振婦、林朝旺、黃振逢、沈溪為發起人,羅伏為請負人,林平順為保證人,募款集資後,向日據時代當局請命開鑿,聘用當時開鑿渠道爆破專長之客家人士,整隊前來進駐,於民國12年(1923)8月15日開工,彎山越壁,架橋通渠,千辛萬苦,歷時半年餘,於次年2月20日竣工,成此「長源圳」。(文字資料來源:長源圳生態步道解說牌)
↑ 長源圳生態步道 合影
↑ 長源圳生態步道 入口
↑ 竹炭窯參觀入口
↑ 傳統土窯
↑ 小半天竹炭窯的竹炭製造原料,係來自溪頭、小半天地區四年生以上之孟宗竹為材料,用高溫炭化技術,歷時十多天,以傳統窯燒製而成。
↑ 竹炭的炭質結構非常緻密、密度高、孔隙多,礦物質的含量也十分豐富,且能發揮強大的吸附分解作用,也有調節濕度、淨化空氣、水質、分解異味、除臭等功能,因此業者研發出竹炭的相關產品,以提升其附加價值。
↑ 小半天竹炭窯-幽篁館